我的老家在江苏高邮城郊的陈总兵庄,村庄名字听起来有点拗口,却是后人为铭记明代治水功臣陈总兵——陈瑄而得来。据《继禹堂陈氏宗谱》记载,我是陈氏家族的第二十五代后裔,因此时常怀念先祖陈瑄。
陈瑄(1365年—1433年),字彦纯,安徽合肥人,继禹堂陈氏族谱第四代先祖,经历明代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五朝。陈瑄的父亲陈闻早年参加元末义军起义,以义军千户身份归降明太祖朱元璋,官至都指挥同知。作为陈闻长子,陈瑄长期跟随在父亲身边,很早就展现出非凡的才能。朱元璋时期,他曾参与明军平定江西、云贵等地的战争,表现勇敢,武艺高强,“以射雁见称”,后迁任成都右卫指挥同知、四川行都司都指挥同知、右军都督府都督佥事等,参与维修都江堰工程,驻守南京江防。朱元璋死前传位给长孙朱允炆,其子燕王朱棣不服,在夺位过程中,陈瑄率水兵帮助朱棣顺利渡江。明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接位,陈瑄因此被封为平江伯,并被任命为漕运总兵官,后督理漕运30年,其间负责建天津卫城、修百万粮仓,在京杭大运河沿线筑堤固坝、建闸浚河,成为历史上著名的水利专家,为明代漕运事业的发展和漕运管理制度的创立,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明宣德八年(1433年),陈瑄于任上病逝,享年69岁。明宣宗朱瞻基听闻后,专门停朝一日,为陈瑄举行国葬,并追封其为平江侯,赠太保,谥“恭襄”。陈瑄去世后,清河县士绅百姓因其督漕有功、浚河有德,终“民感其惠”,于清河县(今淮安市清江浦区)清江浦东水神之傍立陈瑄祠(时称“恭襄祠”),塑像崇奉。
陈瑄驻节淮安并兼管淮安地方事务,在疏浚南北两段京杭运河的工程中,解决了许多技术上的难题,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他南浚仪征、瓜州二港,北凿吕梁、徐州二洪石滩,修海门至盐城段坍毁的海堤,开泰州白塔河通江,成为运河过江的另一水道。
陈瑄对淮安的贡献更是有口皆碑。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他在淮安城西管家湖中划湖为河,开凿清江浦,筑堤引水至鸭陈口进入淮河,又西移邗沟至淮安城西,并入里运河,至此,淮安成为极少数完整见证了邗沟肇始、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三段历史的城市。他又将漕运总兵官衙署设在淮城,还在清江浦设立漕运行府、常盈仓,这些都是淮安城市发展中的大事,奠定了此后数百年的淮安城市格局,造就了明清时期淮安城市的辉煌。
陈瑄在淮安工作期间,与高邮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曾多次来到高邮,亲自指挥开挖高邮湖内运渠道,北至宝应南达江都,全长40多里,首尾与湖相通,河、湖相隔约3里,内圈农田数万亩,并筑坝隔开湖河,用砖石护砌,修筑运河堤防工程,在湖堤上凿井植柳造梁,行人皆受其荫庇,造福了高邮的子孙后代,至今颂其功不衰。
陈瑄之孙、继禹堂陈氏族谱第六代先祖陈谦,于明天顺年间(1457年—1464年)由淮安迁往高邮,在城郊建起了庄园,占地约100亩,四周有河流环绕,经过一代代人的繁衍生息,形成了一个100多户人家的村落,庄上有各种店铺、作坊、茶馆、浴室、戏台、学塾等,因其祖父是总兵官,所以世人称此村庄为陈总兵庄,延续至今已有560年的历史。
据史料记载,陈总兵庄早在明正德年间(1505年—1521年)就建有陈氏宗祠和文昌阁,文昌阁是陈氏家族和文人学士初一至十五聚会论文的场所;宗祠则是陈氏家族安放历代祖先牌位的地方,分为前殿、中殿和后殿三进。1940年,陈氏宗祠遭日寇焚毁,前殿和中殿房屋被毁坏,明正德十年(1515年)所赐匾额、联式石碑等文物皆荡然无存,只有后殿得以留存,还残存了一些石础和门墩,上有碑刻,图案、文字清晰可见。1952年,宗祠幸存下来的房屋由政府改办学校,名为德胜小学。1998年,学校搬迁,房屋闲置,归村级所有,后经商谈作价转让给陈氏,供家族祭祖及相关活动之用。2002年,高邮市政府将保留下来的宗祠后殿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定名“陈瑄治水纪念室”。2012年,陈氏家族的子孙后代和社会各界集资100多万元,对陈氏宗祠进行了一次大修,更名为“陈瑄治水纪念馆”。
走进陈总兵庄,陈瑄治水纪念馆映入眼帘。纪念馆主体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馆内正厅安放陈瑄全身塑像,顶上悬挂着水利部原副部长翟浩辉题写的“德禹功缵”匾额,两边抱柱上书写的是明武宗御赐的对联:“肇运金汤数十载,敷土奠川,当日中流资砥柱;开漕利涉千万年,河清海晏,今时江汉永朝宗。”左右厅室分别展示了陈瑄及家族生平年谱、陈瑄及后裔治水功绩、各级领导及地方政府重视支持等相关宝贵资料,图文并茂,内容详实。
陈瑄作为开国功臣,被明成祖朱棣封为平江伯,任命为漕运总兵官,而后陈氏一族为国为民屡建功勋,世袭平江伯十余世,可谓隆受皇恩。陈瑄去世后,由他的第二代长子陈佐袭平江伯。第三代是陈佐子陈豫袭平江伯。第四代是陈豫子陈锐袭平江伯。第五代是陈锐子陈熊袭平江伯。第六代是陈熊子陈尧袭平江伯,因陈尧无子,后由陈尧堂弟陈圭袭平江伯。第七代是陈圭子陈王谟袭平江伯。第八代陈王谟子陈应兆还没有来得及袭爵就去世了,去世后朝廷增其平江伯称号。第九代是陈应兆子陈启嗣袭平江伯。第十代是陈启嗣长子陈治安袭平江伯。在此期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发生“甲申之变”(1644年),明朝灭亡,清军入关,陈治安为保全节操,自尽身亡,可见陈瑄后裔效忠明王朝的赤子之心。
陈瑄在治水、督漕的同时,勤政廉洁,对民间疾苦甚为关心。明仁宗朱高炽即位当年(1424年),陈瑄“上疏陈七事”——重国本、择贤能、苏民力、兴学校、整军伍、谨边防、走漕运,皇帝刚刚即位,身为臣子没有上表敬贺表,反而以上疏形式,要求天子勤于政事,不仅展示了陈瑄在漕运管理、水工建设等方面的远见卓识,也体现了其公忠体国、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陈瑄身居高位却没有一点官架,生活简朴、清廉自守,最终倒在了自己奋斗一生的岗位上。正是陈瑄勤于政事,为民生计,才会在身后民感其惠,立祠而祭,香火不绝,清代名臣张廷玉以“陈瑄治河通河道,为国家经久计,生民被泽无穷”予以高度评价。
陈瑄家族堂号原为颍川堂。颍川原本是一个郡名,秦王嬴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所置,以颍水得名,位于今河南省禹州市。颍川自设郡后一直是京师之外人口最多、最为繁华的地方,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陈瑄家族以颍川为堂号,说明他们的祖先源于颍川,是当时颍川地域的望族。后来因陈瑄治水劳苦功高,明武宗御赐匾额“德缵禹功”,由此陈氏堂号改为“继禹堂”。
作为继禹堂陈氏家族后裔,又逢龙腾盛世,理应缅怀先祖功德,赓续家族血脉,传承优良传统,报效祖国。
■特约撰稿 陈谷登
上一篇:铁军驻淮
下一篇:“锅铁巷”与“不二”的山阳县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