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淮安区复兴镇城头村,有一块神奇的地方。这里有一片160多亩的荷塘,每到夏日,满塘荷花盛开,绿色的荷叶好似身姿曼妙的少女,在碧波间摇曳,构成一幅动人的乡村图景。人们在欣赏荷塘美景之时,却不知这里是一处重要的历史遗存。这里曾是东晋时期东城县的县治。后来,经省文物部门考古勘探,确定这里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本体基本处于黄泛层以下,为江淮东部地区相当于良渚文化中晚期(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大型区域高等级聚落遗址。文物部门是如何发现这块宝地呢?竟与我发表的题为《拨开复兴东城文化遗址之迷雾》的文章有关。现在,让我们穿越时光的隧道,一起探秘这一鲜为人知的文化遗址。
我出生在上海,但城头是养育我的地方。在城头,我从孩童成长为青年。但和许多村民一样,那时的我,并不知道这是人类早期文化发祥地之一。
1955年,我随母亲由上海来到城头。这是一个居住着几十户人家的村庄,地势较高,村庄南面有一条水渠。在村庄西南侧的水渠上有一道堤坝,是村民出行的通道,人称“小围门”。堤坝南端有一个大石碾,当地开油坊的金氏家族用它加工黄豆、菜籽,村民也会用它加工谷物。堤坝北端有一座土地庙,再往北有一处水塘,塘中也有一道堤坝,人称“大围门”。被水塘、堤坝环绕的村庄可谓“固若金汤”,就是土匪也不敢轻易进庄。这是我最初对城头的印象。
新中国成立后,不知是谁发现村民的宅基地下面都是泛着油光的黑土,随后就有人开价购买这些黑土,用来当肥料。由于开价较高(售出宅基地后拿到的钱甚至足够盖新房),村民们一家看一家,纷纷将自家的宅基地出售了。经过多年挖掘,原来村庄所处的位置地势越发低洼,最后竟然成了一处水塘。后来,一些村民住在水塘的南北两侧,南边叫塘南,北边叫塘北。水塘西边因为汤姓人家较多,就叫汤庄。水塘东南曾是打谷场,就叫南场。我家搬到水塘东边,因那里曾是盐碱地,就叫老碱。原来偌大一个村庄就这样四分五裂了。
这本来是一件极为平常的事情,但神奇的一幕很快出现了。这些原本被当成肥料的黑土中,竟然出现了大量新石器时代的遗物,如陶罐、石斧、石刀、石枪头、鹿角、瓷器等。可惜,这些遗物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当时,城头地处盐阜地区,人称淮安东乡,1954年才划归淮阴地区淮安县管辖。
那时,我们这些无知的孩童,根本不知道这些遗物中蕴藏的奥妙,只是觉得好玩。一般人也不会把那些坛坛罐罐拿回家,因为觉得这些东西可能是古人的陪葬品,拿回家会沾染晦气。当然,也有少数胆大的人将其拿回家,作为盛放饲料的食槽。我清楚地记得,那时,我在西城小学读书,每逢冬天水塘干涸时,我和小伙伴会走塘底、抄近路,途中经常会捡到一些石器。有的小伙伴将打磨得十分光滑的石枪头绑在木棍上,顿时有了一杆红缨枪。到了春夏时节,水塘里注满了水,人们可以乘坐小船在塘里钓鱼。我经常跟小伙伴来这里钓鱼,塘里的鱼又大又肥,还特别容易上钩。后来,水塘的面积越来越大,但塘中留存的两座大墓一直没有人敢挖。
说起古墓,在城头村南边还有一座大墓,人称“大墩子”。这座古墓占地面积达数百平方米,又高又大,一直未被人挖掘。围绕这座大墓,当地流传着不少故事。其中一个故事是,很久以前,当地人操办婚丧嫁娶事宜时,如果需要大量碗、盆等餐具,只要在“大墩子”前烧香祈祷,第二天,“大墩子”旁就会出现足够多的盆、碗,但用后必须及时归还。后来,竟然有人用后不还。于是,就有一名秃丫头坐在石磙子上骂街,说借东西不还太缺德。后来,竟有更缺德者悄悄用柴火将石磙子烧热,秃丫头坐上去之后被烫得直叫唤,从此不见踪影。于是,村民从此再也无法向“大墩子”借碗、盆了。类似的“大墩子”,在复兴境内还有几座,城头西边的陈杨庄有一座,仇桥境内也有一座,且在同一纬度。城头的“大墩子”,直到“文革”前夕才由大队组织人手进行挖掘,从中挖出了大量楠木棺材。这些楠木棺材后来被制成书桌,给学校使用了。
故事到此并未结束。1981年,我进城工作后,了解到青莲岗文化遗址,并进行了实地采风。看到青莲岗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我觉得有种莫名的亲切感,因为与城头出土的器物很像。我据此推测,城头应与青莲岗同属新石器时期的遗址。只是那时候,我在创作组工作,整天忙于创作,没有精力去深入探究。后来,村庄成为一片水塘,挖到的器物也不知去向,我只能就此作罢。
1986年起,我先后在当地文化馆、文化局担任领导职务,1997年起又担任县级淮安市政协副主席,并分管文史工作,由于日常工作任务较重,我一直没有关注城头。直到退休后,我担任区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才有时间深入探究城头的来龙去脉。我曾写过三篇散文,分别是《家乡的那条小河》《家乡的那条小路》《家乡的那口水塘》,后在《中国散文家》杂志上以《乡愁三题》为题发表了。其中,我在《家乡的那口水塘》一文中详细讲述了老家由村庄变为水塘的来龙去脉。后来,我通过进一步研究,终于发现城头在历史上非同小可。据南朝时期的《宋书》记载:“山阳太守,晋安帝义熙中土断分广陵郡,属徐州,领县四……山阳令,射阳县境,地名山阳,与郡俱立;盐城令,旧曰盐渎……前汉属临淮,后汉、晋属广陵;三国时废。晋武帝太康二年复立,晋安帝更名;东城令,晋安帝立;左乡令,晋安帝立。”据曹启瑞先生主编的《淮安简史》记载,“东城县”即今淮安区复兴镇东城村,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由此可知,城头(后改为“东城”“西城”),早在晋代就是县治所在,而城头那个村庄,应就是县城所在地,而左乡县则在今淮安区博里镇境内。因此,在城头出土大量遗物,便不足为奇了。由此可见,城头不仅历史悠久,还曾作为县治,一度繁华。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事情发展到这里,不想又有了新的转机。2018年,省文物部门派员来淮考察青莲岗文化遗址。有专家提出,想考察一下东城文化遗址。专家考察后,便认定这里是一处与良渚文化同时期的文化遗址,应有5000多年历史,且面积是青莲岗文化遗址的8倍。当时,淮安区文物工作者喜出望外,立即对东城文化遗址进行调研,并将其申报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样一来,淮安区境内就有了两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也进一步证明了淮安是一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宝地。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城头历史悠久,且在晋代即是县治所在地,一代代居民长期接受文化熏陶,出了不少名人。城头的金氏家族,当年是名门望族,且不说富甲一方,还是中医世家,我的大祖父和堂二伯父都是当地名医,其中堂二伯父被人称为“金半仙”,直到今天仍有传人,在《淮安卫生志》中的名医名录中可以查到。据金氏族谱记载,金家曾有人官至侍郎。
城头也是一块红色的土地。抗战时期,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的分支——苏北公学,一度设在东城。新四军第三师曾在东城附近驻扎过。
2019年3月20日,城头村遗址被省政府公布为第八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其本体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范围面积达189.7公顷。
根据江苏省文物部门要求,考古人员对城头村遗址进行了持续勘探。经过进一步考察发现,城头村遗址年代涵盖新石器时期至汉代,地处黄泛区冲积平原,遗址呈不规则椭圆形。其中,新石器聚落遗址面积达80平方米,文化层基本保存完整,文化层厚度超过2米,包含物相对丰富。散落的陶器、石器等残片随处可见,遗址内还发现少量汉墓。2023年底,南京大学考古研究所派人前来进行考古挖掘,出土了汉代宝剑。
良渚文化遗址多在浙江境内,在淮安竟有一处与良渚文化有关的遗址,十分难得。良渚遗址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是世界文明的瑰宝。淮安既有青莲岗文化遗址,又有一处良渚文化遗址,足以证明,早在5000多年前,这里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因此,我们应当保护好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进一步研究并传承本地的历史文化。
■特约撰稿 金志庚
上一篇:刘鹗与《要药分剂补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