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淮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是沟通中国南北的水陆要津,淮河、黄河、运河在此交汇,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明清时期,淮安成为“运河之都”,而今是江苏省重要的交通枢纽。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淮安自然而然形成了发达的公共交通系统。
明清时期,因为运河和漕运的原因,淮安府山阳县与清江浦、王家营之间有了以骡马大车为运输工具的公共交通。近代以来的100多年间,除了公共汽车、出租车、网约车、现代有轨电车等常见的公共交通工具外,淮安还曾出现过马车、驴车、船舶、独轮车、黄包车、自行车、平板车、三轮车、摩托车、马自达、面包车等公共交通工具。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清江浦出现了第一批黄包车,初为富商自备或包用。后来,随着黄包车数量增多,渐渐用于商业客运和货运。民国六年(1917年),清江浦约有黄包车500辆,到20世纪30年代达2000多辆。在公共交通不发达的年代里,黄包车承担着长途客运与零星货运任务。抗日战争爆发后,黄包车在淮开始衰落,到1946年只有100多辆,到1949年仅剩30余辆。1954年,随着脚踏三轮车、平板车逐渐兴起,黄包车最终在淮销声匿迹。同年,淮安开始出现三轮黄包车,1958年更是一次性从外地引入了被淘汰的三轮黄包车50多辆,到1980年共有三轮黄包车100辆左右。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清江浦出现了第一批自行车,随后数量一直缓慢增长。1950年,淮安(当时的清江市)有自行车137辆,随后数量开始快速增长,1978年达45000辆,1982年达80000辆,1985年达11.2万辆。1987年,淮安市区(指当时的清河、清浦两区)人口为20.1万,市区及近郊的自行车数量高达17万辆。自行车出现后,淮安就出现了以自行车为运输工具的客运服务。很多奔波于市内各处的人往往会选择乘坐自行车。当时,为了方便载客,经营者会在自行车的后座上绑上长长的木板,这样一来,一趟最多可以载4个人。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江浦仁慈医院曾有一辆“莱路卡”牌敞篷汽车,这也是淮安地区第一辆汽车。同时,仁慈医院还购置过一辆摩托车。不过,这些机动车并不属于公共交通的范畴。
清宣统三年(1911年),清徐铁路(清江浦到徐州)清江浦臧家码头至西坝、杨庄段建成通车。这条铁路主要用于运输盐等货物,沿线也有客运服务。这条铁路于1927年停运,既是淮安最早的轨道交通,也是淮安最早的公共客运轨道交通。
1978年,淮安(当时的清江市)拥有机动三轮车及简易三轮车332辆,1985年增至807辆。随着淮安经济社会的发展,摩托车保有量迅速增加,1978年有摩托车49辆,1985年有372辆,1987年增至800余辆。
1958年,清江市市区出现了第一辆公共汽车,这辆车由淮阴地区汽车运输公司利用1辆吉姆西客车和2辆小道奇货车改装而成。首批公共交通营运线路有两条,其中一条由马路头(现水门桥西侧)至王营西马路,长3.5公里;另一条由水门桥至大闸口,不久便废止。到1959年下半年,清江市已有营运公共汽车5辆,到1961年有8辆,到1972年有10辆。同时,营运线路增至4条,即如今的公交1、2、3、4路线的前身。
1958年至1972年,由淮阴地区汽车运输公司和清江市搬运公司汽车办事处共同营运的公交1、2、3、4路线,总长27公里,沿途停靠39个站点,4条线路形成了“十”字形结构。1976年,新辟了近郊线路,西至杨庄、大闸,南至武墩、和平,东至淮安县。到1987年,淮安(当时的淮阴市)公交营运里程达120.7公里,沿途停靠97个站点。
1973年1月1日,清江市公共交通公司正式成立,拥有119名职工和12台车辆,营运线路有4条,总长31公里。清江市自此有了专门从事城市公共交通客运的企业。清江市公共交通公司的前身,是清江市搬运公司汽车办事处。清江市搬运公司成立于1951年7月,公司地址在里运河河堤上。1958年,汽车办事处从清江市搬运公司分离出来,并于1961年迁到人民北路。汽车办事处除了修理自备车辆以外,还兼营清江市城区内的公交客运业务。1965年起,汽车办事处开始对外经营汽车修理业务。1972年年底,汽车办事处将公交客运业务剥离出来,成立了清江市公交公司;同时,将汽车修理业务剥离出来,成立了汽车改装厂。
1973年至1978年,淮安(当时的清江市)的公共汽车增至23辆,其中新增了2辆铰接公交车。到1987年,当时的淮阴市公交公司拥有汽车60辆。1978年,清江市市区的城市公交客运业务由清江市公共交通公司经营,该公司有营运车辆23辆,营运线路有6条,分别是,1路,马路头至西马路;2路,水门桥至化肥厂;3路,水门桥至大运河桥;4路,水门桥至飞机场;5路,淮海广场至杨庄;6路,淮海广场至武墩。线路总长51.5公里,年客运量达947.8万人次。淮海广场有公交调度站1座。
1978年至1981年,淮安(当时的清江市)的城市公交营运线路进行了数次调整,但没有新增线路。1983年,撤地建市后,清江市更名为淮阴市,清江市公交公司更名为淮阴市公交公司(后改为淮阴市公交总公司),城市公共交通步入发展快车道。1984年至1997年,淮阴市新开辟了10余条公交线路。其中,1984年1月,开辟了市长途汽车站至轮船码头的7路线;1985年3月,开辟了开往淮安县的8路线(此前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已有从市长途汽车站开往淮安县汽车站的“两淮班”公共汽车);1985年9月,开辟了市长途汽车站至盐河、黄码的9路线;1986年9月,开辟了淮海广场至汽车大修厂的10路线;1987年3月,将淮海广场至杨庄的5路线延伸到码头镇(今马头镇);1990年9月,开辟了楚秀园至北京新村的11路线;1992年1月,开辟了楚秀园至当时的淮阴师范学校的12路线;1992年12月,开辟了市长途汽车站至黄集的13路线;1995年10月,12路线起点站由楚秀园迁至市公交公司;1996年5月,开辟了市长途汽车站至市肉联厂的15路线;同年10月,开辟了北京新村至开发区的18路线和28路线;1997年9月,开辟了楚秀园至小营淮高路停车场的16路线。
同一时期,还适当调整了营运线路,并对调度站进行了建设和改造。1985年,在淮安县建设了8路调度站1座;1987年,在楚秀园建设了1路、3路、11路、12路调度站1座;1988年,在北京新村建设了3路、10路调度站1座;1991年,在小营广场北侧建设了1路返回调度站1座;1992年,在橡胶厂北侧建设了2路返回调度站1座。
此外,1981年、1984年和1991年,市政府分别拨款在西郊村征地0.4公顷,在城南乡征地3.2公顷,在小营广场征地0.27公顷,建成可停放100台车辆的停车场,配套建设修理车库1600平方米,并添置了达到一级修理厂标准的各种修车设备。
1999年6月9日,淮安在28路公交线路上首次推行无人售票模式。同年,开始实行70岁以上(现降至65岁)老人及离休干部、三级以上肢体残疾人、盲人、现役军人免费乘坐公交车的优惠政策,当年办理免费乘车卡4000多张。
到2000年,淮阴市市区的公交线路增至24条,线路总长308公里,营运车辆达342辆,年客运量近5000万人次。2000年后,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公共交通步入快速发展阶段,公交线路不断延伸,车辆不断增加和更新,市民享受到了更加便捷、高效、舒适的公共交通服务。
2001年,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淮阴市公交总公司亦更名为淮安市公交总公司。2001年,淮安市公交总公司分批购进92辆豪华无人售票公交车,开始大力推行无人售票模式。至同年4月底,市区公交线路全部实行无人售票模式。2001年全年售出各类公交卡36000余张。当年年底,市区公交线路增加到38条,线路总长增至456公里,营运车辆达496辆,客运量达6100万人次。
2002年1月,淮安市公交总公司由市城建局划归市交通局进行行业管理。当年10月,经市委、市政府批准,改制成立了民营股份制企业淮安市公共交通有限公司。2004年10月,淮安市公共交通有限公司投资400余万元建设的卫星定位系统投入运营,自此实现了智能化调度。2006年10月,该公司购置了30辆豪华空调大巴投入运营,结束了淮安城市公共交通无空调车的历史。2008年5月10日,淮安公交一卡通“广惠卡”正式推出,淮安市民可持“广惠卡”在南京、扬州乘坐当地的公交车、地铁、轮渡、出租车,享受同城待遇。
2007年8月,淮安市出台《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实施意见》,确立并实施城市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同年,淮安市公交车总数达750辆,城市公交车万人拥有率达10标台。到2008年年底,淮安市区公交线路增至55条,线路总长达820.4公里,营运车辆达786辆,日均客运量达12220人次,城区公交站点覆盖率超90%。
1985年7月,淮阴市市区成立了第一家出租汽车公司——淮阴中北汽车出租公司,该公司拥有44辆进口高级客车,其中轿车25辆,从事市区出租汽车及数条长途客运业务。20世纪90年代初期,淮阴市顺达出租汽车公司、淮阴县荣鑫出租汽车公司相继成立,分别有出租汽车6辆、20辆。出租汽车的出现,促进了淮安公共交通市场多元化格局的形成,随着“滴滴打车”、网约车、共享单车、共享电动自行车等的出现,市民出行选择更加丰富。
除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开通的清江市市区到淮阴县、淮安县的公共汽车外,20世纪八九十年代,淮阴汽车运输公司先后开通了市区(今淮安市清江浦区)至涟水、洪泽、盱眙、金湖的直通车、专线车。后来,各县区的客运公司先后开通了直达乡镇的农村公交班线。
2015年12月28日,淮安现代有轨电车1号线横空出世,淮安公共交通自此进入了有轨电车与公共汽车并驾齐驱的时代。有轨电车1号线全线运营里程20.07公里,共设23个车站(包括起始站),需要行驶约50分钟。该线路与里运河相伴,穿越了我市重要的政治经济与历史文化核心区,将清江浦区、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淮安生态文化旅游区与淮安区紧密连接在一起。淮安有轨电车1号线的开通运营,不仅让市民和游客出行与观光更加方便,也打造了一个展示淮安历史文化与运河风光的流动窗口。
2016年,淮安市公交公司回归国有。2023年6月,淮安市现代有轨电车经营有限公司与市公交公司合并,成立了淮安市现代公共交通集团有限公司。目前,该集团公司旗下的淮安市城市公共交通有限公司(即原来的公交公司)拥有员工2000余人;拥有公交车1580辆,其中新能源公交车1482辆;拥有100条运营线路和201条定制公交线路,线路总长度达1600多公里,沿线站点达2300多个,年客运量达7000万人次。
未来,南京到淮安的城际铁路将开通,淮安的公共交通(特别是各县区间的公共交通)将更为快捷高效。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作为长三角北部重要交通枢纽城市的淮安,必将迎来公共交通发展领域的崭新机遇!
■特约撰稿 朱维明
上一篇:一饭之恩,千年仁爱的文化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