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去邻里出现矛盾,我们常不知找谁帮忙。如今‘一站式’服务平台就能高效解决,既专业又贴心!”在淮安区河下街道综治中心,经过调解员耐心调解,成功化解矛盾的几位居民告诉记者。这个集矛盾调解、法律服务、心理疏导等功能于一体的综治中心,既是化解纠纷的“减压阀”,又是守护平安的“前哨站”,更是联结民心的“连心桥”,依托专业化调解团队和标准化处置流程,将各类矛盾纠纷在街道层面高效化解。
“一站式”服务平台是淮安区创新基层治理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淮安区委高度重视基层治理,多次调研推进社区治理工作,积极探索新时代社区治理新模式。在淮安区委书记颜复提出的社区治理“扁平化、小块化、精细化”要求指导下,该区创新构建了“三化融合、淮安善治”社区治理体系。去年9月,该区在3个街道的7个社区先行先试,探索形成一批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治理品牌。今年上半年,该区群众满意度攀升至98.5%,矛盾纠纷就地化解率达95.7%,描绘了一幅社区善治、居民幸福的动人画卷。
“小区有了党支部,党员志愿者热心贴心,就像家人一样。”在淮安区恩来社区的红色议事亭里,居民们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为小区治理建言献策,网格员则在一旁认真记录。这种“党员带头干、居民齐参与”的议事场景早已成为淮安区基层治理的常态,该区把治理的温度送到居民心坎上。
聚焦社区治理新形势新任务,恩来社区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根本,围绕淮安区委“三化融合、淮安善治”社区治理试点工作要求,以实现“小事不出楼栋、大事不出小区、难事不出社区”为目标,创新实施“建设温暖组织、凝聚温暖合力、提供温暖服务、营造温暖环境、弘扬温暖文化”5条治理路径,探索建立“党建引领温暖治理”新模式。构建起“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三级党组织架构,建立4个小区党支部,吸纳老党员、老干部、优秀党务工作者、党员代表、退役军人党员和党员志愿者进入党支部担任支部委员,成为社区治理的先锋模范。
“党员在身边、服务零距离”的治理模式,让居民真切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近年来,淮安区积极推进小区党支部建设,探索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新路径,在全区成立107个小区党支部,
由非社区书记的“两委”成员担任党支部书记,吸纳退休党员、物业骨干等386人进入支委。开展“党建引领温暖家园”建设行动,发动417名机关在职党员以业主身份“回家”任职,担任所在小区业委会(物管会)主要职务。党支部牵头统筹物管会、物业公司建立三方协调机制,每月定期召开圆桌会议,累计解决电梯维修、停车位改造等民生难题156项。近4000名党员志愿者活跃在楼栋间,红色力量深度融入治理肌理。通过把党支部建在小区里,党建“红色引擎”的强大动能正在各个小区转化为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实际成效,释放出基层治理的大能量。
“社区真的很贴心,为我们老年群体提供了很多便利。”刚理完发的张奶奶满意地说。在淮安区瞻岱社区漕运小区的暖心驿站,每月一次的爱心志愿活动热闹举行,来自淮安世纪爱心服务队的志愿者们为老年居民免费理发。
“自从暖心驿站建成以来,不少居民在这里看报、下棋、聊天。”瞻岱社区工作人员田欣悦说。漕运小区的暖心驿站设有小型会议室、居民调解室、图书阅报角、休闲娱乐区以及多功能区。此外,暖心驿站专门设置了矛盾调解室,安排调解员对居民矛盾进行调解,必要时联动司法所、派出所共同化解纠纷。定期邀请法律顾问和心理咨询师走进社区,接受居民法律咨询,普及防诈知识,为居民进行心理疏导,进一步提升为民服务水平。
暖心驿站不大,却成为社区凝聚民心的“强磁场”。今年以来,淮安区创新推动服务阵地前移,将服务阵地搬至居民“家门口”,投入30余万元盘活闲置资源,精心打造遍布辖区的多功能暖心驿站7家。暖心驿站集合免费打印、血压测量、议事协商、帮办代办等近20项便民服务功能,不仅是小区党支部的活动阵地,也是居民活动的活力空间,与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共同构建起“一主多辅”的为民服务矩阵,打造“5分钟党群服务圈”,让居民在小区内就能享受便捷服务。今年上半年,淮安区各暖心驿站服务周边居民、商户及新就业群体等1.2万人次,实现服务供给“零距离”。
“以往每天回家,看见楼道间纵横交错的私拉电线,部分插线板已经破旧不堪,让人害怕。”谈及小区昔日乱象,家住淮城街道勺湖社区文通塔苑小区的李阿姨唏嘘不已。这个已建成使用20多年的老旧小区,曾因少数居民消防安全意识薄弱,深陷“飞线充电”困境——电线如蛛网般缠绕在楼道外墙,造成重大安全隐患。
社区网格员将情况上报后,勺湖社区党总支书记张树良第一时间召集社区工作人员展开处置。经协商议事程序,该社区组织居民代表与物业公司开展实地调研,对小区管线实施系统排查整治,同步清理充电车棚内堆积的杂物,切实保障居民充电需求。如今的文通塔苑小区焕然一新,昔日如蛛网般的电线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充电车棚内整齐停放的电动自行车。
“我们选聘了责任心强的退休干部、老党员等担任网格员、楼栋长,他们成了社区治理的‘眼睛’和‘耳朵’。”张树良介绍,借助常态化巡查机制,这些基层触角能够精准捕捉居民诉求及潜在隐患,实现即时响应与高效处置,切实推动社区治理水平全面提升。
淮安区依据居民小区、商业街区的不同特点与需求,精心构建“三级四类”网格治理架构体系。实现网格设置、人员配备、责任落实、实体运行“四个到位”,组建一支多元化、专业化的社区服务队伍,形成“小区网格员+楼栋长+志愿者”模式,现场解决问题,及时化解潜在矛盾纠纷,重点为“一老一小一病一残”群体提供精准帮扶,有力维护社区和谐稳定。今年上半年,淮安区高效处置环境治理、水电维修等群众诉求1500余件,48小时内办结率达91.38%,推动相关区域12345工单量下降30%。
从党建引领到服务升级,从阵地建设到网格深耕,淮安区正以“绣花功夫”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在此过程中,党组织的温暖延伸至每个楼栋,便民服务的春风沐浴着社区居民,一幅多方协同、共治共享的和谐图景正在这片热土上渐次铺展。
■记 者 王正道 吴家婧,通讯员 丁 冬 徐华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