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淮安新闻 > 铁血丹心照汗青 执审为民铸忠诚——“红色审计”基因持续焕发生机

铁血丹心照汗青 执审为民铸忠诚——“红色审计”基因持续焕发生机

发布时间: 2025-11-20 14:03  关注度:272  来源:淮安日报  作者:佚名
导读: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是精神底色的永恒闪耀。刘老庄八十二烈士在弹尽粮绝时用刺刀在泥土里刻下的“必胜”二字,与审计人在账本缝隙中搜寻真相时笔尖划出的坚定轨迹一样滚烫。当审计人反复核查,抓好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在民生资金的“毛细血管”里寻踪问迹,那份穿越八十二载的必胜信念,正化作审计报告上清晰的结论、整改清单上落实的承诺,指引着审计人在维护公平正义的道路上步履铿锵。

刘老庄的沃野上,承载着八十二烈士的记忆。

1943年春天,82名勇士用生命在这片土地上树立起不朽丰碑。而今,淮安审计人阔步行走在田埂上,烈士陵园里苍松挺立,恰如那些永远年轻的生命,与新时代的守护者隔空相望。

青山处处埋忠骨,一寸山河一寸血。指导员李云鹏挥舞驳壳枪的身影、通信员小王奔跑传递情报的姿态,与审计人伏案核数的剪影在时空中重叠——两种坚守,同一种信仰,在历史长河中激荡出震撼人心的回响。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中华民族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全面小康的成果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而审计人正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蓝图,计算着每一笔民生账、发展账。

铁血铸丰碑,把家国情怀融入审计工作

刘老庄战斗的硝烟虽已散尽,但82柄刺刀折射的光芒,永远照亮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星空。这场战斗体现的伟大抗战精神,在新时代审计事业中焕发着蓬勃生命力,激励审计人挺起履职尽责的精神脊梁。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四连战士大多是苏北子弟,他们守护的不仅是每一寸土地,还是身后父老乡亲的安宁。指导员李云鹏在阵地上高呼口号,年轻战士王步珠在弹药用尽后与敌人抱在一起滚下土坡,他们用生命诠释了“国家至上、民族至上”的赤子之心。这种情怀,与审计人走进田间地头查看惠民项目、爬上脚手架检查工程质量、核查每笔资金时“每一分都要用到实处”的执着一样,都是家国情怀的写照。

视死如归、宁死不屈。战斗至最后一刻,四连没有一人投降,没有一人退缩。副连长石学富腹部中弹仍匍匐冲锋,卫生员孙尊明临终前将最后一块纱布塞给战友,这种视死如归的气节,在审计战场上化作“查真相、说真话、报实情”的钢铁操守。面对利益与压力,淮安审计人始终坚守原则底线,不断增强“能查能说能写”的硬核本领,坚持问题导向,直面矛盾,敢于碰硬,让审计报告成为穿透迷雾的利剑,恰如当年勇士用刺刀捍卫的尊严。

奋不顾身、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是精神品质的代际传承。82人对1600人,装备简陋对武装到牙齿,四连战士创造了毙伤日伪军超370人的战绩。他们利用地形优势灵活作战,用刺刀、枪托甚至石块与敌人周旋,把不可能变成了震撼人心的战斗奇迹。这种气概,在审计战场上转化为攻坚克难的锐气,在海量的会计凭证、复杂的关联交易中,如同当年的战士分析敌情,从蛛丝马迹中寻找突破口,用“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劲头诠释担当,让英雄气概在数字战场上续写传奇。

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是精神底色的永恒闪耀。刘老庄八十二烈士在弹尽粮绝时用刺刀在泥土里刻下的“必胜”二字,与审计人在账本缝隙中搜寻真相时笔尖划出的坚定轨迹一样滚烫。当审计人反复核查,抓好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在民生资金的“毛细血管”里寻踪问迹,那份穿越八十二载的必胜信念,正化作审计报告上清晰的结论、整改清单上落实的承诺,指引着审计人在维护公平正义的道路上步履铿锵。

初心映征程,“红色审计”的使命担当与时代传承

1939年,党中央成立中央财政经济部审计处,“红色审计”事业在烽火中诞生——这群背着算盘的战士,虽未直面枪林弹雨,却在“一粒粮关系战局、一尺布关乎存亡”的经济战场筑起铜墙铁壁。

“红色审计”是保障供给的“生命线”。抗战时期的审计阵地,每一笔账目都是生死线。1941年,晋察冀边区颁布的《审计制度》明确“一切收支必经审计”,审计人员背着算盘深入田间地头,核查公粮征收是否合理,检查军服制作是否达标。在淮安的抗日根据地,审计人员更是创造性地建立了“村账乡审”制度,防止贪污浪费,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这种“为战争胜利保驾护航”的使命担当,正是审计作为“特种部队”的初心所在。今天的淮安审计人,始终心怀“国之大者”,聚焦重大项目落地、重点资金使用,在防范金融风险、推动乡村振兴等领域主动作为,不断擦亮“国家审计”金字招牌。

“红色审计”是联系群众的“连心桥”。1942年秋收后,苏中根据地的审计人员背着蓝布挎包走进村庄,在晒谷场边支起门板当办公桌,借着月光核对田赋账簿。当发现某乡干部为凑齐军粮多收了三斗谷,他们连夜挨家挨户清退,捧着沉甸甸的稻穗送到老乡手中,被群众称为“咱老百姓的铁算盘”。这种“账里账外都是民”的情怀,与刘老庄八十二烈士“为保护群众而战”的壮举,共同编织起军民鱼水情的经纬。如今的淮安审计人,在水利工程现场丈量核验,在河道岸边取样监测,守护“清水绿岸”,用脚步丈量责任,用专业守护民生。

“红色审计”是廉洁自律的“防火墙”。1941年陕甘宁边区“肖玉璧案”的查处,彰显了“法纪面前人人平等”的铁律。这位曾立战功的红军战士因贪污被严惩,与革命军队“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纪律坚守,共同打造了“红色审计”的廉洁基因。“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如今,淮安审计机关秉持这份如铁的原则,在审前廉政教育中筑牢思想防线,在审后跟踪问效中堵塞制度漏洞,让“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防线越筑越牢。

薪火永相传,伟大精神引领审计事业高质量发展

站在刘老庄八十二烈士纪念碑前,淮安审计人愈发清晰地认识到,抗战精神不是陈列馆里的文物,而是流淌在血脉中的动能;“红色审计”传统不是历史课本里的故事,而是融入日常的工作准则。这种精神传承,在“忠诚、干净、担当”的职业追求中得到生动诠释。

忠诚是审计人的“精神钙质”。从刘老庄八十二烈士用生命浴血奋战,到审计人铁面无私的初心坚守,忠诚穿越烽火与岁月,共同浇筑起审计事业的精神丰碑——前者以生命践行对党的赤诚,后者用担当诠释对人民的承诺。淮安审计人将忠诚印在审计事业旗帜之上,以“如臂使指、如影随形、如雷贯耳”的政治自觉,让“党中央决策部署到哪里,审计监督就跟进到哪里”的誓言落地生根。他们在重大项目审计中紧盯政策落实,在民生资金审计中聚焦群众急难愁盼,用每一份翔实报告筑牢守护民生福祉的坚固防线,让忠诚成为穿透数据迷雾的指南针。

干净是审计人的“立身之本”。回望抗战岁月,前辈们以纪律赢得民心,时光流转,新时代审计人坚持“不徇私情、不谋私利”,以操守筑牢公信基石,两种干净跨越时空、一脉相承。淮安审计人厚植廉洁自律职业生命底色,他们在周恩来纪念馆的海棠树下感悟初心,在警示教育会的案例剖析中校准坐标,在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陵园的苍松间触摸红色基因。“审计权是人民给的,只能用来为人民服务。”这句朴素宣言,道破了本质——对权力边界的敬畏,用纯粹之心行监督之责。当审计人在浩如烟海的凭证中筛查疑点,在毫厘必较的数据中坚守原则,他们守护的不仅是国家财产的安全,还是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期待。

担当是审计人的“使命所在”。从刘老庄八十二烈士“以少战多”的勇气,到审计人敢碰硬骨头的魄力,担当精神一脉相承。面对新时代的审计工作,淮安审计人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融入血脉,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中主动作为,在推动改革发展中积极建言。他们深知“有问题没发现是失职、发现问题不报告是渎职”,用专业能力在毫厘之间守护国家财产,让每一份审计报告都成为推动治理现代化的坚实阶梯。“选择了审计,就选择了奉献”,这是审计人的心声,也是对审计职业的庄严承诺。在无声的数字长河里,以一本本凭证为纸,以一行行数据为墨,他们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践行初心,用“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书写审计答卷。

麦浪翻滚的刘老庄田畴,见证着精神的传承;灯火通明的审计办公室,续写着使命的答卷。当伟大抗战精神与审计实践深度交融,当“红色审计”基因在新时代持续焕发生机,淮安审计人正以铁血丹心映照初心,用执审为民诠释担当,在服务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征程上,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审计华章。

■通讯员 孙万娟

声明:淮安114网(www.0517114.net)所刊载的新闻资讯均来源于互联网新闻网站,淮安114网不生产、不制造新闻,仅为淮安本地网民提供新闻索引服务。如有侵犯您的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核实情况后立即删除!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