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学智,1913年2月2日出生于安徽省金寨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红四方面军第十师第二七四团政治处主任、红四军政治部主任等职。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洪学智先后任抗日军政大学第三大队一支队支队长、第四大队副大队长。1939年7月,他率第三大队学员随抗大总校开赴太行山抗日前线,参加了百团大战和粉碎日伪军大“扫荡”的战役战斗。1940年11月,洪学智率抗大总校华中派遣大队跨越晋、冀、鲁、豫、皖、苏6省,行程2500多里,奔赴苏北抗日前线。1941年4月,洪学智到达江苏盐城新四军军部,任抗大五分校副校长、新四军盐城卫戍区司令员。
1941年9月19日,为加强盐阜地区地方武装建设,洪学智被任命为盐阜军区司令员,领导盐阜军民开展反伪化、反蚕食斗争。他在盐阜军区下辖的9个区县层层培训干部、选拔骨干,仅仅一年时间就发展8个团1个营共5000多人,受到华中局的特令表彰。
1942年12月,洪学智代理新四军三师参谋长。不久,日、伪军发动了大规模的“扫荡”。为了使三师师部跳出敌人包围圈,洪学智根据自己曾在盐阜地区带领抗大五分校第一次反“扫荡”的经验,与师长黄克诚率部队及地方党政机关转移至盐东,利用沿海滩涂芦苇荡和纵横沟壑,在敌人包围圈内分散隐蔽和灵活转移,形成内线中的外线,胜利地粉碎了敌人一次次进攻。
1945年4月下旬,新四军三师奉命攻占阜宁。阜宁之战,洪学智出奇兵,巧布阵,倾火炮,集强军,先打散,后攻点,仅用了36个小时,就全歼伪军4000多人。阜宁城是新四军在苏北战场上从日、伪军手中解放的第一座县城,创造了新四军三师城市攻坚战的范例。随后,洪学智与黄克诚等率三师部队力克车桥、淮阴、淮安,使苏北、苏中、淮北、淮南解放区连成一片,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洪学智历任东北野战军第六纵队司令员、第四野战军四十三军军长。新中国成立后,洪学智历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1955年和1988年,他两次被授予上将军衔。2006年11月20日,洪学智在北京逝世。(赵纪军 撰稿)
来源:淮安新闻网、淮安日报社,淮安114网为您提供淮安本地新闻,淮安新闻网,淮水安澜新闻,淮安阳光纪检新闻,淮安民生新闻。
下一篇:谱写战歌壮士气贺绿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