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小心“阳气” 正偷偷溜走

小心“阳气” 正偷偷溜走

发布时间: 2025-09-25 09:40  关注度:453  来源:  作者:
导读:“总觉得腿软,爬两层楼都费劲,手脚冰凉,要穿着袜子睡觉。”30岁的“上班族”薛女士最近去看了中医,才知道这是“阳虚”的典型症状,而出现这些症状的原因,和她长期熬夜、情绪压抑有很大关系。“像薛女士这样因不良生活方式‘阳虚’的年轻人,如今在门诊中越来越常见。”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主治中医师马千里指出,很多年轻人有习惯性熬夜、偏爱生冷饮食、工作压力大、思虑过多等情况,这些情况不断损耗他们身体里的“阳气”,“阳虚”在年轻人中越来越普遍。

“总觉得腿软,爬两层楼都费劲,手脚冰凉,要穿着袜子睡觉。”30岁的“上班族”薛女士最近去看了中医,才知道这是“阳虚”的典型症状,而出现这些症状的原因,和她长期熬夜、情绪压抑有很大关系。“像薛女士这样因不良生活方式‘阳虚’的年轻人,如今在门诊中越来越常见。”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主治中医师马千里指出,很多年轻人有习惯性熬夜、偏爱生冷饮食、工作压力大、思虑过多等情况,这些情况不断损耗他们身体里的“阳气”,“阳虚”在年轻人中越来越普遍。

●体内“阳气”少 “阳虚”找上门

“阳虚”是一种中医概念。马千里形象地解释:“我们可以把‘阳’理解为身体里的太阳和能量源,它负责温暖、推动、兴奋和防御。”从中医角度来说,“阳虚”的核心是人体“阳气”亏少,导致机能减退或衰弱、代谢活动下降、机体反应性低下。最终呈现“冷、白、迟、静”的寒象和虚弱的状态,比如畏寒怕冷、舌淡苔白、反应迟钝、精神萎靡、少言等。

“这类患者总是觉得冷,穿的衣服总比别人多,常感到手脚冰凉,尤其腰背部有冷感。”马千里具体介绍“阳虚”症状时说。她表示,体内“阳气”不足的人,容易疲劳,嗜睡,看起来没精神,面色多是苍白,缺乏红润光泽。若脾胃“阳气”不足,运化水谷的能力下降,导致大便稀溏,不成形;若肾阳不足,膀胱气化无力,则小便次数多,颜色清澈似水。

在中医概念中,“阳虚”和“阴虚”是两个最基本的虚证类型,但性质完全相反。马千里说,“阴虚”是机体精、血、津液等阴液亏少,导致虚热内生的病理状态,症状是“热、红、干、躁”的虚热象,比如手心、脚心、心口发热,午后潮热、夜间盗汗,患者常口燥咽干想喝冷水,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象为舌红少苔,脉象细数。简单来说,阳虚者怕冷、喜热饮、舌淡胖、白天易自汗;阴虚者怕热、喜冷饮、舌红瘦、夜间会盗汗。

●“作”出来的“阳虚” 正困扰年轻人

“‘阳虚’绝大多数是不良生活方式‘作’出来的。”马千里介绍,“阳虚”的诱因与生活习惯、情绪状态密切相关。在门诊中,马千里曾遇到过不少年轻的“阳虚”患者,26岁的白领张女士就是其中之一。她因长期疲劳乏力、手脚冰凉、月经延期、痛经严重等症状前来就诊。马千里问诊后得知,张女士工作压力大,几乎每天熬夜到凌晨一两点,平时酷爱喝冰咖啡,夏天在空调房里常穿短裙,午饭多是沙拉、冷三明治。“问诊时结合她苍白的面色、舌淡胖有齿痕、脉象沉细无力等症状,我判断她是脾肾阳虚兼宫寒,这些症状是长期不良生活习惯导致的。”马千里说。

“有些年轻人贪凉、爱喝冷饮,这种生活习惯是导致‘阳虚’的元凶。”马千里介绍,经常吃冰淇淋、喝冷饮料、吃生冷海鲜,或是常吃西瓜、火龙果等寒凉水果,会直接损耗脾胃“阳气”;将空调温度调得太低、穿露脐装、不穿袜子等行为,也会让寒邪侵入体内损伤“阳气”。熬夜过劳同样危害极大,中医认为“夜则入阴”“昼则养阳”,长期熬夜、睡眠不足会透支“阳气”,导致“阳气”生化无源。此外,久坐不动会让“阳气”难以生发流通,逐渐衰弱;而长期焦虑、抑郁、思虑过度会消耗气血损伤脾阳,过度疲劳更是直接耗伤“阳气”,精神萎靡与身体“阳虚”往往互为因果。

●及时调整状态 守好体内“太阳”

针对“阳虚”问题,核心思路是“温补阳气”。马千里从饮食、作息、穴位按摩几个方面为“阳虚”人群支招。

饮食上,要多吃羊肉、牛肉、鸡肉、韭菜、生姜、核桃、桂圆等温性、热性食物,烹饪时可加花椒、肉桂、小茴香等香料,同时坚决避免生冷寒凉食物。作息要保证规律,建议晚上11点前入睡,切忌熬夜;平时宜进行慢跑、快走、太极拳、八段锦等温和的有氧运动,适度运动以微微出汗为宜,避免大汗淋漓,汗出得过多也会损伤“阳气”;注意保暖,重点保护背部、腰腹部和足部,多晒背部,背部是“督脉”所在,是全身“阳气”聚集和运行的通道。

穴位按摩也是不错的调理方式。按摩关元穴,即肚脐下四指,能温补元阳;按摩气海穴,即肚脐下一指半,可补益元气;按摩足三里穴,即膝盖外侧凹陷下四指,能健脾益气温中;按摩命门穴,即后腰与肚脐相对处,可温肾壮阳。每天早晚用手掌摩擦这些穴位至发热,或进行艾灸,效果更佳。

“不要仗着年轻就透支身体,‘阳气’一旦耗伤,恢复起来需要时间和耐心。”马千里提醒,年轻人应该重视生活习惯对“阳气”的影响,及时调整状态,守护好身体里的“太阳”。

■记者 高婷婷 通讯员 王树文 陈凤丽;来源:淮海晚报

声明:淮安114网(www.0517114.net)所刊载的新闻资讯均来源于互联网新闻网站,淮安114网不生产、不制造新闻,仅为淮安本地网民提供新闻索引服务。如有侵犯您的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核实情况后立即删除!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