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生,我每天都给家里老人炖排骨汤。老人只喝汤不吃肉,怎么还缺钙缺铁啊?”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丁宗励常遇此类咨询。长久以来,“喝汤补身体、吃肉难消化”的说法被当作养生常识广为传播。丁宗励结合临床案例和科学依据指出,这种说法其实是饮食领域的一大认知误区,喝汤弃肉不仅补不了营养,还可能埋下健康隐患。
丁宗励从业多年,见过不少因迷信肉汤滋补导致健康问题的患者,其中两起病例尤为典型。
病例一:喝“白汤”控糖,血糖反飙升
65岁的张阿姨患有2型糖尿病,一直严控主食和甜食摄入,却总觉得身体乏力。听邻居说骨头汤滋补,她便每天炖一锅浓白骨头汤,只喝汤不吃肉。一个月后,张阿姨的血糖不仅没控制住,反而上升了不少,同时出现胸闷、乏力症状。
“浓白汤脂肪含量极高。”丁宗励解释,脂肪代谢会间接影响血糖稳定,且过量脂肪还会增加血管负担。后续张阿姨通过调整饮食,减少汤的摄入,喝汤也吃肉,半个月后,她的血糖水平恢复正常。
病例二:长期喝肉汤,痛风反复发作
58岁的王先生有高尿酸血症病史,平时很注意忌海鲜和啤酒,却唯独放不下美味的鸡汤。他觉得鸡汤是滋补佳品,每周都会炖3到4次,每次能喝两大碗。今年入秋后,王先生的痛风频繁发作,严重时甚至无法走路。
“问题就出在鸡汤上。”丁宗励说,肉类中的嘌呤属于水溶性物质,长时间炖煮后,90%以上的嘌呤会溶解到汤中,浓肉汤中的嘌呤含量远超海鲜和啤酒。
丁宗励介绍,肉类的营养成分分为水溶性和非水溶性两类。炖煮后,汤中仅含有少量水溶性物质,如维生素C、氨基酸、钾以及很少量的蛋白质,而钙、铁等矿物质,以及绝大部分的蛋白质,都属于非水溶性物质,仍然保留在肉块中。
“有人说‘不溶于汤的物质难消化’,这是对人体消化功能的误解。”丁宗励强调,健康成年人的牙齿具备强大的咀嚼功能,消化系统也能充分分解肉类中的营养物质,只要正常咀嚼、规律饮食,完全能消化吸收肉块中的营养。“单纯靠喝汤补营养,可以说事倍功半,效果很不理想。”他说。
丁宗励提醒,喝汤弃肉除了会造成营养摄入不足,还会带来三大健康风险。
高盐伤血管。成年人每日盐摄入量应控制在6克以内,几碗汤下肚,盐的摄入很容易超标,长此以往会增加高血压、心血管疾病患病风险。
高油增负担。长时间炖煮会使肉类和食用油中的脂肪形成“水包油”的乳化液,脂肪含量极高,长期饮用会导致肥胖、高血脂。
高嘌呤诱发痛风。高尿酸血症、痛风患者长期喝浓肉汤,会导致尿酸水平骤升,诱发或加重痛风。
“不是说不能喝汤,而是要喝得科学、喝得健康。”丁宗励结合临床经验,给出一份“健康喝汤指南”,同时提醒特定人群喝汤需谨慎。
喝汤必吃肉。肉汤的鲜味来自肉中的水溶性物质,但大部分营养留在肉里,喝汤同时吃肉,才能补充蛋白质、钙、铁等营养。
少盐少放油。炖肉汤时尽量少放盐,避免额外加食用油。在外就餐时,尽量选择清淡汤品,或主动要求少放盐。
撇去油再喝。喝肉汤前,先撇去表面的浮油,尤其对乳白色的浓汤更要这样做,以减少脂肪摄入。
不喝烫汤,不吃汤泡饭。汤的温度不宜超过65℃,避免烫伤口腔和食管黏膜。汤泡饭会减少咀嚼次数,加重肠胃负担,尤其不适合老人和孩子。
■记 者 何剑峰 通讯员 王 宇;来源:淮安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