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年我们白马湖四周菜肴的共同之处,就是八大碗。八大碗实际是一桌菜,也是一种民间的请客习俗。又叫八样头。那种大碗容量大、碗底深,又叫大龙碗。这大碗菜在20世纪50—60年代还非常流行,只要请客都是这八样,形式一致,内容一致;而且是一碗一碗地上,前一碗吃完才上后一碗,家家如此。往往吃过这顿饭,有人还引以为骄傲,说今天吃的是八大碗。意思平常是吃不到嘴的。
白马湖东北岸的淮安新河头(原南闸,现在属漕运镇),八大碗的上桌顺序是这样的:
第一碗是羹菜,也就是用汤勺舀的。镇东南一片第一碗是豆腐,这些人家认为“豆腐”即“豆富”;而湖岸新河头则是山药(淮山药)。山药通常是把皮刮掉,先到锅里“拉”一遍,然后切成细丁,加一点粉糊。要淡淡口味,这也是让食客提高食欲,想吃下面的菜。
第二道菜是鱼坨子(鱼圆)。大碗正好盛上24只,很小,一般人家都是用价钱低廉的大鲢鱼,尽量把鱼肉全刮下来,再把鱼肉(用刀背)斩成肉糊状,加生粉鸡蛋葱蒜生姜清水搅拌,在汤锅里煮熟,后放到醋汤碗里。每人定量3只,这又叫二碗菜。农村一些快嘴妇女会嘲笑那些驼腰人,叫他们“二碗菜”,意思就是坨(驼)子。
三碗菜是金针菜。也是一种烩菜,因为那是金针菜的干子,切细了烩。一大碗很实惠,也暖酒。
第四道菜是烧杂烩。配头越多就越显得厨艺高明,最多的杂烩要有十多种配头,有蘑菇丁、慈姑片、海带片、小鹌鹑蛋、百叶丝、腐竹段等等,上桌堆成碗尖,是喝酒的菜。
第五道菜,就是红烧肉,又被称为大菜。喜事人家会亲席,会顺便上一个红纸盖着的茶盅,主要是向坐上席的新亲索要红包。一般丧事人家,上这道菜唢呐吹奏起来,司仪要叫孝子拿着哭丧棒替娘舅家丧主(老上表亲)磕头,表示赔礼。这是常规的礼仪。
第六道菜是烧白菜。一般讲究的人家多是荤汤烧菜,荤汤菜容易烂也好吃,大碗白菜里会放点豆腐条或者百叶丝,这又叫咸白菜。其他菜都是定量,唯有这道菜不限量,一般人家都要烧一锅装到大盆里,那些喝酒人桌子上菜吃光了,会再盛上一大碗。那时候在酒席宴上最讲究礼节,一般人都自觉搛小小筷头子菜,如果你搛一大块,那就不“顾人”了。叫宁生穷命不生穷相。数量少,不能给你一个人吃,其他人都吃不到嘴。还有你筷子是不允许朝别人碗面前搛的。如果有人不自觉,桌上的老者就会立即指出来,叫你很没有面子。
而第七道菜,就是红烧鱼。红烧的鱼大多是大鲫鱼和大鳊鱼,常规两条,一般两条八两到一斤,也是用碗装。所以,这样的鱼又称之为碗鱼。用碗盛鱼有鱼汤,如桌子上菜吃光,可以用汤泡饭。酒量再大也没有用,鱼到酒止,上饭了。
第八道菜就是汤。这个汤很随便,一般是冬瓜豆腐汤,也有青菜汤,不会有那特殊的高级汤。这汤,主家也是多准备的,一些年纪大的人如嫌饭硬了,可以泡汤。
穷荒年代,一般喜事和丧事人家桌子上是不放酒的,酒可不是随便喝的,那属“高消费”,主家承担不起。要喝酒多是主要席面,结婚是舅老爹席面,第二天是朝客老爷会亲席面,其他席面人也自觉,不会有人要酒喝的。而丧事人家就是丧主(上表亲)席面和抬重人(也就是抬棺材安葬的人)席面有酒,为什么要对抬重人客气?那可是力气活。先得挖坑,还要抬棺材,以前棺材特别重,棺材里要放那么多灰,棺材板厚,路上尽量不要歇肩,抬重人正好是一桌人。特别是冷天,抬重人喝一点酒就有火气、有力气了。以前即使桌上有酒,也是用小杯子,那小杯子一斤三四十杯,也喝不了多少,大家很理解,因为酒比油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