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这篇文章,你会了解到鳝鱼因做法不同而叫法不同,可能叫“软兜”,可能叫“脆鳝”,也可能叫“焖张飞”……此外,古籍还记载,淮安名厨很多,做鳝鱼非常有名,一桌全鳝席,有108道菜,令人称奇!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各种农作物都成熟了,水中鱼类也未雨绸缪开始“疯狂”进食,准备过冬,黄鳝也不例外。《名医别录》将鳝鱼列为上品,曰:“鳝为上品,金秋最佳。”诸家本草言其有补气之功,故俗语有“金秋黄鳝赛人参”之谓。
黄鳝,又名鳝鱼,体细长呈蛇形,体前圆后部侧扁,尾尖细。体表一般有润滑液体,方便逃逸,无鳞。因鳝鱼腹部多为黄色,故称“黄鳝”。黄鳝常生活在稻田、小溪、池塘、河渠、湖泊等淤泥质水底层。
小时候,我常与小伙伴们一起捕捉黄鳝。钓黄鳝操作简单,深受我们青睐,将鱼线系在竹竿上,另一端系上稍大一点的鱼钩,穿上蚯蚓,就可以去钓黄鳝了。我们先寻找黄鳝洞,找到后将钩子沿着洞口慢慢伸进去,引诱黄鳝上钩。黄鳝咬钩后迅速拉出来,再把黄鳝从钩子上卸下来,直接扔到篓子里。
大人们常用弯笼捕黄鳝。用竹篾编成手臂粗细的圆柱形有折角的“笼”,类似人的手臂弯着的情形。弯笼的一头做一个“洞口”,便于黄鳝进去。由于洞口做成了“倒刺”状,黄鳝只能进不能出。另一头做一个可拆卸的盖子,然后放几条黄鳝喜食的蚯蚓作为诱饵。傍晚时分,将准备好的弯笼放到可能出现黄鳝的水田或沟河中,用淤泥压住弯笼。次日清晨收笼,总会有所收获。
当时,生活条件有限,为了补贴家用,父亲会把大一些的黄鳝拿到菜市场卖掉,留些小的给家里改善伙食。母亲最拿手的做法是红烧鳝段,操作简单,营养美味又下饭。将鲜活的黄鳝宰杀、洗净,斩头去尾后切成小段。油锅烧热后倒入鳝段,加入酱油、醋、料酒等爆炒增香,再放几个剥净的大蒜头,旺火烧熟后改中火,加盖焖煨。收汁后,待锅沿处散发出阵阵香气就可以起锅了。掀开锅盖,香味四溢,我肚子里的馋虫瞬间被勾起,迫不及待地夹起一块送入口中,口感鲜嫩爽滑,味蕾瞬间被激活,至今想起依然回味无穷。
黄鳝肉质紧实细嫩,无论怎么做口味都是一绝。响油鳝丝频频亮相于各种宴席,颇受食客欢迎。鳝鱼现杀现烫,去骨后切成鳝丝。油锅烧热后放入葱、姜、蒜等炒出香味,倒入鳝丝煸炒,再加入料酒、酱油等,翻炒后快速出锅装盆,撒上一些蒜、葱和胡椒粉,最后将沸油浇在鳝丝上。阵阵蒜香、油香、鳝丝香随之弥漫,将浓油赤酱的诱惑发挥到极致,令人食指大动,欲罢不能。清炖黄鳝则保留了食材的原汁原味,既口感鲜美,又营养丰富,是一道对身体有益的佳肴。如果在汤中加入山药或莲藕等食材同炖,口感则更加丰富。
黄鳝的烹制方法很多,汪曾祺在《鱼我所欲也》中说:“鳝鱼烫熟切丝再炒,叫作‘软兜’;生炒叫炒脆鳝。红烧鳝段叫‘火烧马鞍桥’,更粗的鳝段叫‘焖张飞’。”黄鳝烹制技法不同,叫法也不同。清代文学家徐珂在《清稗类钞》中云:“同、光间,淮安多名庖,治鳝尤有名,胜于扬州之厨人,且能以全席之肴,皆以鳝鱼为之,多者可致数十品。盘也、碗也、碟也,所盛皆鳝也。而味不同,谓之全鳝席。”一大批烹制鳝鱼的名厨和变化多端的烹制手段层出不穷,令人啧啧称奇。而一道腊肉闷鳝鱼更因北宋文学家苏东坡的点赞而流传至今。当年,苏东坡被贬黄州,路过信阳时,当地官吏奉上专为其独创的腊肉焖鳝鱼。苏东坡品尝后赞誉有加:“美也、奇也、独也。”如今,这道菜已成为当地的特色菜,广为流传。
黄鳝深受大众推崇,除味道鲜美外,还因其营养价值高,是食药两用的美食。中医认为,黄鳝性味甘、温,入肝、脾、肾经,有益气养血、祛风除湿、强筋壮骨和止血之功。清代食疗养生著作《随息居饮食谱》记载:“鳝甘热,补虚助力,善去风寒湿痹,通血脉,利筋骨。” 现代营养学研究成果表明,黄鳝脂肪含量适中,富含蛋白质、脂肪、钙、磷、铁等微量元素以及多种维生素,此外还含有多种不饱和脂肪酸、卵磷脂和鳝鱼素。
“素丝挈长鱼,碧酒随玉粒。”黄鳝是大自然馈赠人类的时鲜之物,在这金秋时节,约上朋友一起大快朵颐吧。
■特约撰稿 徐楠
上一篇:这条百年老街藏着你想尝的美食
下一篇:烩皮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