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洪泽人家,咸香扑鼻、红油滋滋的咸鸭蛋和香味浓郁黄橙橙的“涨”鸭蛋,算是家常菜。
家乡人一直在说,鸭屁股就是银行。家家户户喂养几只下蛋的麻鸭。鸭子只要水食充足,大冬天也有下蛋的。鸭子普遍下蛋,一般在农历的三月,“春江水暖”,水草丰沛,蛙声和鸣,鸭子逮“土田鸡”,活食吃多了,营养充足,下蛋自然就早。放养沟渠,鸭子淘塘,追逮鱼虾、田鸡等水食吃,再加每晚喂养谷物加餐,“还债”的鸭子是一天一个蛋;大部分鸭子是隔一天才下一个蛋。
到了日落的傍晚,“唷咋咋、唷咋咋……”听到主人几声熟悉的召唤,鸭子从沟塘爬上岸,成群结队,屁股跩跩地嘎嘎嘎欢快奔回家。这时,奖赏在水塘沟渠淘食了一天的鸭子的,是几把干瘪的谷物,如稻谷、麦粒、玉米、糠麸等。夜晚,鸭子关在简易的鸭圈里。鸭子下蛋大多在夜晚。
家里散养的一群鸭子,在每天早晨拉开鸭圈门时,鸭群嘎嘎振翅,活动困顿了一宿的身板,欲争着奔向水塘。家人乘机逮住每一只鸭子,一手抓住鸭子的双翅,一手托着宽大厚实的鸭屁股,用手指一顶一托一摸,鸭屁股如果软软的,才松手放行;如果摸到鸭屁股是鼓鼓硬实的,说明鸭子的蛋还在肚里没有下呢,只好再关在鸭圈里,等下了蛋之后,才允许出圈下水觅食。在农家,像每天早晨这样“托蛋”,也是例行公事。
鸭子一旦下蛋,居家土瓮里的鸭蛋越聚越多,远离城镇的农家小日子也逐渐滋润起来。
遇有亲戚上门,中午,母亲手里端个喂食鸭子的干瓢,揭开压在土瓮上的盖子,弯腰伸手,一手每次抓两个鸭蛋,看瓢满了,端上锅。鸭蛋敲破,放在大一点的盆里,放少许盐、味精、水,淋几滴白醋、白酒去腥,小香葱切成细末,一起顺时针搅匀,直到鸭蛋液泛起丰富的泡沫为止。大灶点火,铁锅烧热,锅里多倒一些菜籽油,炸开滚腾浓郁的油香。母亲用锅铲沿着锅底的一转边浇上热油,迅速将搅拌好的鸭蛋液倒入锅中,盖上锅盖,文火慢“涨”。“涨”鸭蛋的醇香,钻出锅盖的缝隙,随着袅袅蒸腾的热气,慢慢在厨房飘散。鸭蛋香在鼻孔的一呼一吸里萦绕。
没几分钟功夫,等“涨”的鸭蛋表层全部凝固,用锅铲在锅中横竖划上三四道,快速地将快“涨”好的鸭蛋铲几下,调个面,原先在锅底的一面朝上,泛着淡淡的金黄。等另一面在文火的炙烤下,也吱吱地炸香,“涨”好的鸭蛋就可以装盘出锅了。
(本文作者:赵建业,文章来源:淮海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