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家堰,是明清时期清口枢纽形成和运行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巨大工程。如今,洪泽湖大堤高家堰段早已失去了蓄水功能,但其文化遗产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高家堰景区的一墙(石工...
来源:淮海晚报;作者:佚名;更新日期:2023-05-15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显示,人民南路南门小街民居建于民国时期,距今约有100年的历史,坐西向东、面阔3间、抬梁式结构、门槛较高,门额上有砖雕,较为...
来源:淮安日报;作者:佚名;更新日期:2023-05-15
最近,淮安区有关部门正对该区大香渠巷6号院落进行修缮,修缮后将作为《水浒传》作者施耐庵、《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的著书处对外开放。...
来源:淮海晚报;作者:徐怀庚;更新日期:2023-05-08
知道黄庭坚,竟是临他的书法开始的。大文豪苏轼曾调侃黄庭坚,说他的字像挂在树梢上的死蛇。黄庭坚反唇相讥,你的字才差呢,像石头下压着的大蛤蟆。说罢,两人哈哈大笑。读...
来源:淮海晚报;作者:佚名;更新日期:2023-04-24
清代淮安诗人卢福臻《咏淮纪略》中有首《三槐堂》诗,咏诵的是淮安府署中的三槐台,常常引起人们的误解,人们不禁会问:三槐台是什么?为何以“三槐”为名?为何要建三槐台...
来源:淮海晚报;作者:佚名;更新日期:2023-04-24
在苏皖边区政府旧址纪念馆里,收藏着一枚小小的钢印。钢印刻有“光华皮件厂造”字样,这枚朴实无华的钢印,承载着新四军在淮阴地区抛头颅洒热血、群众支援抗日的峥嵘历史。...
来源:淮海晚报;作者:佚名;更新日期:2023-04-06
这是一张用圆珠笔在信笺纸上手绘的淮安河下镇大运河示意图,标题为“苏北国际和平医院撤离两淮时藏于运河河底的病床、冰箱、手术床等方位示意图”,左下角用圆珠笔作了简要...
来源:淮海晚报;作者:佚名;更新日期:2023-04-06
2021年春节前夕,苏皖边区政府旧址纪念馆增加了一件极为普通的藏品,这件藏品是一条既没有特殊的材质,也没有繁复的工艺,看似普普通通的毛毯,然而就是这样一条十分普...
来源:淮海晚报;作者:佚名;更新日期:2023-04-06
苏皖边区政府旧址纪念馆收藏着一份珍贵的国家二级文物——一份1944年钱讷仁被任命为新四军第一师直属队总门诊部主任兼产妇科专门医师的委任状。...
来源:淮海晚报;作者:佚名;更新日期:2023-04-06
据介绍,高家米店是典型的淮安地方民居,目前作为淮宝县陈列馆,对爱国主义教育有着重要意义,让参观者深刻地认识到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并从红色文化遗产中...
来源:淮安日报;作者:佚名;更新日期:2023-04-06
《山阳县志》作为记载淮安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的综合性著作,记载和保存了淮安区(县)域范围内灿烂的历史文化,是地方性的“百科全书”,具有记录历史...
来源:淮海晚报;作者:佚名;更新日期:2023-04-03
于是,接下来的几天里,明里跟着信使送了一封封传达心意的信,包括一封兔子给羊的道歉信,说自己不应该抢它的胡萝卜;一封蝴蝶给蜜蜂的友好信,告诉它自己找到了一片漂亮的...
来源:淮安宣传;作者:佚名;更新日期:2023-04-01
书如其人。周恩来书法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凝重朴茂,洒脱奔放,如苏轼所言:“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这是“高度的原则性与高度的灵活性相结合”精神...
来源:淮海晚报;作者:佚名;更新日期:2023-03-20
周于德,号兰墩,生卒年不详。生于习武世家。他家从高祖曾祖以来,都以功名而显贵。他的父亲周正,开始做了淮安府学的秀才,后来也承袭了祖辈的军职,当指挥同知。周于德起...
来源:淮海晚报;作者:佚名;更新日期:2023-03-13
淮安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是一方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沃土,拥有极为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其中包括红色文献资料。这些文献对于丰富中国革命历史资料、传承红色文化、弘扬革...
来源:淮海晚报;作者:佚名;更新日期:2023-03-13
在里运河淮安区堂子巷大桥东北侧桥塘墙处,有个砖石混砌水码头。码头呈长方形,东西宽2.9米多,南北长3.2米多。台阶9层,均是用长约1.2米、宽约0.3米、厚约0...
来源:淮海晚报;作者:佚名;更新日期:2023-03-06
2022年1月6日,是周恩来纪念馆对外开放30周年纪念日,周恩来纪念馆邀请了部分周总理亲属代表及研究专家来淮参加纪念活动,周总理的侄女周秉建及侄孙沈清应邀专程到...
来源:淮海晚报;作者:佚名;更新日期:2023-03-06
2010年4月13日,我和周恩来总理的侄女周秉德一起来到了陶然亭公园,向公园管理处赠送我们保存了50年的珍贵照片,其中有一张照片是邓颖超大姐在陶然亭公园凭吊高、...
来源:淮海晚报;作者:佚名;更新日期:2023-02-20
一个屋顶,几根柱子,亭易建,也易塌毁。因此,历代能保存下来的亭可谓凤毛麟角。就淮安而言,真正的旧亭遗构也是屈指可数。但幸运的是,淮安历史上许多知名的亭,借助诗文...
来源:淮海晚报;作者:佚名;更新日期:2023-02-20
在乡村,几乎家家都曾经有过一只升筒,那外表打磨出的一层深色包浆,散发出浓浓的人间烟火味。升筒以竹质居多,一根粗毛竹可以做出多只升筒,只需拿锯子从毛竹根部留住下端...
来源:淮海晚报;作者:佚名;更新日期:2023-02-13